“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尴尬事?”这个问题抛给女士的话,如厕排队恐怕跌不出前10位。
办公室里不少同事历数了自己如厕的尴尬场景:有的带孩子逛商场,周末人多,女厕所却总要排队,大人着急,孩子更着急;有的去参加考试,这边要发试卷了,那边女厕所还在排长队,可不排又不行;有的在车站、旅游景点,总之人流量大的地方,都害怕去厕所,因为要排长队……似乎女士只要出门,难保不会遇上类似情况。
小事情,大尴尬。
令人欣慰的是,近日,住建部网站发布新标准,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提高到3:2,人流量较大地区则为2:1,此标准将于今年12月1日起实施。而且,有媒体报道,今年银川市环卫部门新建了32座公厕,均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公厕标准设计建设,打破了传统“男多女少”的厕位配比标准,增加了女厕位的数量。
一个“小”事情,却引起了不小的关注。一看到住建部的新标准,不少人用到了同一个词:暖心。
可不是,平日里大家都不好意思开口讨论的“如厕”问题,有关部门还真看在了眼里,并且努力要做出改变。这感觉,不错。为了确定合适的比例,住建部统计了72.6万人的如厕时间,并进行了充分研究分析。难登大雅之堂的如厕问题,“摇身一变”成了严肃认真的科学话题。这感觉,更不错。
认真说起来,厕所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个“小事情”。从个人来看,“人有三急”,“方便”的时候不方便,抓耳挠腮于事无补。从关注度来看,这次也不是“厕所”首次成为热门新闻了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“厕所革命”作出过重要批示。农村改厕将成“十三五”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;比如,前段时间有报道,市民反映,银川金凤区两处公园没有设置公厕,造成游园者不便;还有,银川市有单位对外开放厕所。稍早以前,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计划,从今年起,我国将实施一场为期3年的“旅游厕所革命”。更早的,2010年,银川市还把新建国家二类以上公厕列为“为民办十件实事”之一……
总结起来,如厕不仅仅事关个人“方便”,还与城市管理、城市形象挂钩,连全域旅游这样“高大上”的概念,都与之紧密相关。说“如厕”是个不折不扣的民生问题,毫不夸张。从这个角度看,把解决群众如厕中的尴尬小事当作大事抓起来,就是一件惠及群众的大好事。
有人说,“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”。公厕虽小,却是解决群众基本需求必不可少的设施,是一个地方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。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更高更细,对社会文明素养也更为看重。公厕这样的“短板”,不得不补、不能不补了。
事实上,生活中类似的尴尬、难处,还有不少。或者因太过基础,反倒被忽视而“想不起来说”;或者因涉及面广、时间太长,变得“太难说”;或者因事儿看起来太小,似乎“没啥可说”。这个时候,相关部门若能主动一些,“不因小而不为”,不因难而不为,该规划的规划、该落实的落实,这一个个细节带来的温暖、舒适和幸福感,可一点儿都不少。(张向阳)